沿著盤旋的山路,來到平通萬畝梅園,漫山遍野的梅樹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花骨朵。遠遠望去,煙雨朦朧,仿佛是梅樹披上了白紗,美不勝收。梅樹下,游客們擺著各種姿勢和梅花合照、拍視頻。
倚梅春香園農家樂坐落在半山腰的梅林之中,已經接待了幾批游人,農家樂的主人徐麗忙得不亦樂乎,臉上始終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梅花從2月初開花,到3月下旬,一共有兩個多月的花期。望著往來的游客,徐麗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和記者閑聊:“我們就靠花期掙錢,往年的收入有三十來萬,這兩年因為受疫情影響,也有十來萬,我們算是吃上梅花‘旅游飯’了。”
和徐麗一樣吃上梅花“旅游飯”的,還有當地村民。
“平時在外打工,這兩個月我們就回來幫忙,一個月工資4000多元,加上出售果梅、蜂蜜等農特產品,一個月保底收入6000多元。”劉幫強既是倚梅春香園的員工,也是當地村民,說起收入,他笑了:“在家門口輕輕松松把錢掙了,空閑了就去現代農業園區轉一轉,我真是過上好日子了!”
“梅花經濟”讓當地發展如火如荼,然而,在從前,對于當地村民來說,吃上“旅游飯”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平武縣果梅生豬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位于平通羌族鄉,地處平武南大門園區規劃面積7688畝,生豬存欄1600頭,年出欄3100余頭,以果梅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
為啥取名“果梅生豬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平武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這里有梅花、有生豬,取這個名,名副其實。”
為推動園區建設,近年來,當地不僅搶修基礎設施,還依托果梅地標,按照“現代農業、農旅融合、城鄉統籌”總體發展思路,高標準制定園區建設規劃,整合資源、凝聚合力,積極探尋鄉村振興路徑。
記者注意到,該園區以新品種示范和古梅林為核心,重點打造了果梅新品種展示區(梅博園)、果梅標準化栽培示范區、農旅結合示范區(親梅園)、古梅園遺傳育種保護區和果梅生豬種養結合示范區等五個功能區,園區業態豐富,亮點紛呈。
“過去,平通人種植烏梅只是通過售賣梅子獲利,如今在平武林業生態旅游開發之下,漫山遍野的梅資源已變現為資產。”平武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做大做強果梅產業,培育標準化生豬養殖場的同時,還促進“二產”,通過引進首個果梅精深加工企業威蘭特果小酒,開發“青舞飛揚”等,實現平武農業無精深加工的零突破。與此同時,做大“三產”,深入推進園區景區化建設,利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優勢品牌資源,大力發展休閑采摘、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
“村民能從旅游中得到什么好處?”記者開門見山。
據介紹,當地目前已建成“親梅園”農旅結合觀光區和“梅花三弄”精品民宿,發展農家樂、民宿、康養園等40家。成功創建印象梅林AAAA景區,為評為市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是全縣乃至全市鄉村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過去農村娛樂設施相對匱乏,村民的娛樂活動多是打麻將、看電視。”當地村民說,“如今,大家茶余飯后都愛散步賞花、喝茶聊天,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如今,依托農業園區,園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8萬元,高出全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