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籠罩歐洲糧倉
先來了解一下,最近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行情到底是怎樣的。
俄羅斯一直是世界范圍內的主要糧倉之一,而烏克蘭也有歐洲面包籃子的稱呼,雙方的沖突對于小麥、大豆、玉米、菜籽油等等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也會帶來影響。
先以小麥為例來重點分析一下。數據顯示,在2019年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在全球總出口量中的占比超過18%,排名第五的烏克蘭出口量占比超過7%,兩者相加貢獻了超過1/4的全球小麥出口量。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主要是出口到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國以及一些中東國家。亞洲國家當中印尼、菲律賓、泰國、韓國等國家也從烏克蘭進口小麥。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些貿易主要經由黑海實現,而這里也是主要國家軍演的地區。一旦出現軍事沖突或是更多貿易方面的制裁措施,那么黑海附近的港口貿易也有可能會出現中斷,從而影響到這些相關商品的價格。
除了小麥之外,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是主要的大麥出口國,烏克蘭是全球前5大玉米出口國之一,俄羅斯也出口一定的菜籽油等其他農產品。
在全球化的時代,區域供需關系的變化很快就會傳導至全球,卷入沖突中的美國,雖然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但可能也需要承受價格上漲的壓力。
受地緣政治關系緊張的影響,我們看到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期貨價格近期上行顯著,目前的交易價格與一年前相比高出了近30%,玉米期貨價格走勢類似,目前同比漲幅接近40%。
俄烏均為產糧大國,國際市場份額高
為什么農產品價格對俄烏局勢會如此敏感?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
俄烏都是世界糧食的重要生產國,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占比特別高。
兩國小麥的產量占到全球的14%,玉米這兩國合計占到全球產量的5%,兩國小麥的出口占到全球份額28%以上,玉米兩國合計在出口市場的份額占到18%以上,所以他們糧食產量大,在國際市場出口規模又大。
這兩個地區邊境發生了沖突,必然會使得供應鏈出現中斷的風險。
軍事行動必然會使出口的主要港口(黑海港口)處于軍事管制的狀態,因此商用的供應鏈必然會出現中斷。
更主要的問題是黑海港口的出口,其實不是只是為這兩國的糧商服務的,像哈薩克斯坦還有羅馬尼亞的出口也要經過港口,因此軍事行動就會進一步去加劇國際糧食的供求失衡,而且這個失衡的影響都不僅限于俄烏兩國的產量和出口量,所以國際市場的擔憂造成了糧價的快速上漲。
俄烏局勢或將推高國際糧價
俄烏在農產品市場上舉足輕重,(目前局勢)是否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姜楠:
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國際糧食貿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21年因為干旱等極端(氣候)因素影響了糧食生產,疫情影響了糧食運輸,綜合因素導致全球糧價已經進入了一個上漲通道,可能會延續到2022年還是一個持續上漲的態勢。
俄烏局勢上的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30%的全球小麥貿易,20%的全球玉米貿易,所以會推高糧食價格。
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的時候,短短兩個月國際小麥價格就上漲了20%以上,上漲速度是非??斓?。
并且從現在這種形勢,我們還很難判斷糧食價格會漲多少,就說上漲的幅度是不好判斷的,可能要看后期的局勢的變化。
如果一旦出現極端的情況的話,很可能帶來的是一些政治動蕩,連環的效應可能會使問題更加復雜。
短期國際糧價會進一步上漲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
從糧價未來的走勢來看,多重因素疊加會使短期內糧價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由于供應鏈受到干擾之外,實際上糧食生產的成本也會因為這次的軍事行動帶來更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和出口量在全球也是舉足輕重的,由于軍事行動以及30多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會使得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全球的石油天然氣的供求矛盾會進一步加劇
糧食生產需要化肥,像氮肥、鉀肥,都是石油天然氣的下游產品,因此能源的問題也必然會使得下游化肥的生產面臨很大的問題。
而且去年化肥也是價格居于高位,而且有些國家還出現了化肥荒,因此這次的軍事行動看似直接在短期內對于糧食的供求關系產生負面影響,實際對于長期推升糧價成本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國際期貨價格快速上漲,雖然期貨本身它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發現未來價格的走勢,而且期貨市場實際上投機盤是占絕大多數的,能夠交割的只是少數,所以短期內預示著這個未來價格可能會走高,而從成本推動的角度來說,未來價格上升容易下降難。
綜合來看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這些連鎖反應可能就會推高老百姓生活的成本。
最近這段時間,世界上很多貧困地區已經發生了糧食危機。2月初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報告就顯示,包括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在內的所謂的非洲之角地區已經有大約1300萬人,因為干旱面臨著嚴重的饑餓。
巴西南部干旱,農作物產量受影響
巴西在遭受幾十年來的一場嚴重干旱,當地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旱情仍難以改觀。
受干旱的影響,巴西農作物也將大幅減產,相關機構預計今年巴西大豆產量約為1.33億到1.34億噸,比去年下降約1000-1100萬噸。
理性看待未來全球糧價走勢
我們看到一方面是很多糧食主產區出現了大幅度減產,另外一方面俄烏局勢的變化又將給糧食的供應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未來這段時間國際糧價還會繼續的推高嗎?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
我認為短期內國際糧價進一步走高還是有很大空間的,主要是因素非常復雜,是多種因素并行導致了現在的這樣的一個趨勢。
首先就是地緣政治危機,實際上往往都是國際資本炒作大宗商品價格非常重要的題材。而這次俄烏局勢升級,對于國際資本來說也剛好是一個炒作的重要的時機,并且國際糧價本身它成本上升的壓力就很大,而且看漲的意愿也非常強烈,所以在這時候再進一步去推升國際糧價有很大的獲利空間。
第二從國際糧食的供求結構來看,不同的國家因為這次的軍事行動受到的影響有所不同。
實距離俄羅斯和烏克蘭比較近的歐洲受到這次軍事行動所帶來的糧價上升的影響就會很大,因為這兩國在小麥出口方面以及玉米出口方面,出口到歐洲市場占到全球的比重都是位居前列的,有的占比達到50%以上,所以軍事行動供應鏈中斷直接會導致歐洲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此外還疊加了剛才提到的一些干旱天氣,比如說像南美洲的干旱就導致大豆減產,這也會使不同的糧食品種之間也出現了這種價格交替上漲這樣的情形,因此我認為多種因素導致近期糧價可能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糧食是一種基礎性的產品,有可能會引起很多領域的產品的一種漲價,除了中國之外,很多主要經濟體現在都面臨著一個通脹高企的局面,接下來如果糧價繼續高漲的話,會不會在這些國家引發更加劇烈的一種通脹的局面?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姜楠:
(很多經濟體)通脹形勢是非常明顯的,更嚴重的一個情況,可能很多國家會害怕買不到糧食,即使有錢我也買不到,這個才是最麻煩的一個問題。
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量很大,俄羅斯40%生產出來的糧食用來出口,烏克蘭是70%的糧食都用來出口,不僅養自己還要養別人,所以出口量這么大就是會有很多的國家,可能在糧食的進口上會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比如說像中東和非洲的這些地區,像埃及是中東人口的最大的一個國家,80%的小麥進口會依賴烏克蘭。
那么烏克蘭一旦出現形勢的變化的話,就很害怕可能會買不到糧食,即使有錢可能也買不到,這個才是最大的危機,像現在塞爾維亞已經自己開始囤糧食了,不僅囤了面粉、還囤鹽、囤各種生活物資,好像已經要進入了一種戰備狀態的這種感覺。
其他像黎巴嫩、也門這些小的國家可能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
我覺得現在就是供求地區的結構性差異,也會導致全球價格上漲的動力更強,特別是有一些囤積的這些行為就會加劇供求的矛盾。
本來有一些地區的供求沒有出現大幅度的缺口,但是由于有些國家囤積了,那么就使得缺口進一步有所放大,所以我認為在情況下能夠理性的去看待國際糧價走勢,然后做出理性的選擇,也是對全球的貢獻。
國際糧價波動對我國影響有限
我國也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國際糧價大漲對于國內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國家現在從烏克蘭進口的農產品也不在少數,比方說玉米在我們全部的進口玉米當中是占了30%左右,俄烏局勢出現這樣的變化之后,我們的某些農產品的進口會不會出現較大的市場缺口?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 趙萍:
我認為這個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國家雖然是糧食進口大國,但是從基本的糧食也就口糧這一塊供給是非常有保障的。
因為我們國家一直都注意的就是要守住18億畝的紅線,從而使得糧食的生產能夠有保障。不只是耕地面積,而且耕地的質量在不斷提升。
截止到去年實現了連續18年的豐收,而且我們的糧食庫存也達到了歷史高位。那么也有人做過測算,我們現在的口糧包括小麥、還有水稻,能夠夠我們全國人民在糧食不生產不進口的情況下,也能吃上一年半,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
之所以進口糧食那么多,主要是由于我們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過程當中,在產業升級過程當中對一些糧食品種有更大的需求。
比如說玉米,我們現在玉米很少把它作為口糧,更多的是用于制造飼料、工業酒精這些產品,因此對玉米的需求不斷上升。
我們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雖然占比30%,只是在去年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去年我們從烏克蘭進口玉米增長速度達到150%以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美國玉米這個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而烏克蘭的玉米價格競爭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我們轉向烏克蘭進口。
另一方面這次沖突對從烏克蘭進口玉米的影響來看,為什么說影響不大?
是因為我們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它的交割期是從去年秋天收獲期一直到今年一季度,而一季度馬上就要過去了,整體的貿易量大部分是完成了,因此影響不會很大,并且我們國際市場的騰挪空間也很大。
今年2月份我們和俄羅斯簽訂了雙邊協定,要從俄羅斯全境進口大麥和小麥等一些品種,所以在拓展進口來源多元化方面,中國也有更大的騰挪空間,就包括像玉米,我們烏克蘭不行,還轉向其他的進口來源國;進口規模大,但是來源多元化,而國內口糧又非常有保障,所以我們的糧食安全妥妥的。
作為我們這樣一個糧食進口大國來說,應該如何應對這種糧價上漲帶來的成本的壓力?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姜楠:
確實我們這幾年糧食的進口確實量是比較大的,但是也是分品種的。
我們口糧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妥妥的。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更多的要做好對國際市場的一些監測,要看國際市場的形勢的變化,盡量避免國際形勢對國內形勢的一些傳導,保證國內市場的更加穩定。
我們可能需要做的工作也還很多,雖然我們現在儲備也很充足,供給也很充足,市場也比較穩定,我們也要提高一些自己的生產能力。
從糧食這種非常重要的產品來講,我們更多的要從基本農田建設、種業的振興,科技的發展上,以后還要有更多的發力空間才行,這樣才能保障我們真正的有生產這么多糧食的能力。
對國際市場我們要加強監測,國際市場對國內的傳導可能越來越明顯,我們需要盡量的避免它對更多的領域的一些影響,比如能源、金融的這些領域的影響。
雖然國際糧價可能會有大幅的上漲,但是我們國內其實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因為這些年我們在農業上下了太多的功夫。